從2019年10月以來,寧德時代的股價便跟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行情一路上漲,當前的市值已近900億美元,接下來突破1000億美元的大關指日可待。
正因為寧德時代已經是中國動力電池行業中的龍頭,所以它的舉動往往能夠給外界帶來某種信號或啟示。在補貼退坡、原材料漲價、國際競爭者進入中國市場以及新冠疫情干擾等因素的影響之下,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但有些讓人想不到的是,似乎在愈發充滿不確定性的2020年, “電池霸主”寧德時代擴張的野望反倒是愈發增大,不僅加快了動作,出手的金額也比以往的要多。
在此,值得補充的是,2019年,寧德時代實現營收457.88億元,同比增長54.63%;歸屬母凈利潤45.60億元,同比增長34.64%;扣非歸母凈利39.15億元,同比增長25.15%。在457.88億元的營收中,境內收入達437.88億元;按產品分,動力電池系統收入385.84億元,鋰電池材料、儲能系統和其他收入依次為43.05億元、6.10億元和22.89億元。2020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實現營業收入188.29億元,同比下降7.08%;實現凈利潤19.37億元,同比下降7.86%。在188.29億元的營收中,動力電池系統收入達134.78億元,并且境內收入165.90億元。
作為寧德時代的設備供應商,贏合科技、福能東方和先導智能先后發布公告稱,陸續收到寧德時代設備中標通知,總金額依次為14.4億元、3.01億元和32.28億元。僅僅這三家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就已經接近50億元,占到寧德時代2020年前三季度總營收的15.76%。
先導智能供應的產品主要是激光模切、卷繞/疊片等中道設備,以及化成分容檢測、Pack組裝等后道設備;贏合科技主要供應涂布環節產品。
另據高工鋰電的消息透露,目前國內多家鋰電設備提供商已相繼獲得寧德時代的電子郵件定點通知,其均表示本次設備招標規模超過以往,訂單總金額破紀錄,服務項目覆蓋寧德時代在國內的多個基地。
參照先導智能的中標信息顯示,從2017年至2019年,先導智能與寧德時代達成的交易金額分別為6.16億元、4.69億元和18.10億元,而此次的金額就已經較2019年接近翻倍,且先導智能還預計與寧德時代的交易金額截至今年末將達40億元。
以上諸多跡象表明,新能源擴產新周期已經開啟,對于鋰電設備的需求自然水漲船高,同時結合寧德時代此前的190億元投資計劃,表明寧德時代對于大規模產能擴張略顯迫切。
從2020年以來,寧德時代披露的產能擴張計劃包括,湖西鋰離子電池擴建項目、江蘇時代動力及儲能鋰離子電池研發與生產項目(三期)、四川時代動力電池項目一期、時代吉利動力電池項目在內,預計寧德時代2021年推動新增產能建設約100GWh。
業內人士表示,2020下半年鋰電設備主要客戶招標開始加速,結構特征仍然明顯,大廠家對于產能的需求更為迫切,寧德時代加快產能競備僅是全球范圍動力電池新一輪擴張的縮影,目前包括韓國LG化學(包括設在中國的南京工廠)、日本松下、韓國SKI、中航鋰電、比亞迪、國軒高科等全球頭部動力電池廠商都在積極加碼產能。
例如,LG化學位于美國的電池工廠目前產能2-3GWh,未來將提升至30GWh;南京工廠現有產能6GWh,計劃在2023年達產,全面達產后年產能為32GWh;波蘭工廠目前產能6GWh,計劃提升到70GWh。而且,LG化學還在積極推進合資電池工廠的建設,已經和通用共同投資23億美元建設一個新的工廠,工廠的年產能為30GWh,還將和吉利合作建設一個新的合資工廠,計劃年產能為10GWh。
LG化學第三季電池事業營收季增11%、年增42%,與凈利紛創歷史新高,整體財報表現明顯轉強,且成本控制得宜。LG化學之所以取得好的業績,主要來自歐洲和中國電動車廠需求,其中又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貢獻明顯。業界預估,LG化學2021年銷售表現還有機會翻倍,動力電池部門分拆上市有助于后續擴產、包括材料端垂直整合布局及加強研發等資金籌措。
顯而易見的是,隨著LG、三星SDI、松下等國際知名電池廠商重返中國市場、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持續蠶食著寧德時代的市占率,讓本就供應緊張的上游原材料更加吃緊,身為“電池霸主”的寧德時代也將要面臨更多挑戰。同時,補貼退坡、原材料漲價已經成為行業不可逆轉的趨勢,這必然會對寧德時代等電池廠商產生沖擊。
此外,從三季度以來,國內車市消費情緒上升,有望帶動動力電池市場需求大幅增長。根據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10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16萬輛,同比增長104·5%;2020年1到10月累計銷量90.1萬輛新能源車,同比下降幅度收窄至7.1%。按照10月銷量勢頭,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超過120萬輛,實現同比增長。
內憂外患的競爭格局疊加車市復蘇的高景氣度,或許正是寧德時代對于產能擴廠略顯瘋狂的背后考量。從寧德時代的布局來看,它已經對電池行業的變化做好了充分準備。而這些布局,也將會是寧德時代在戰火愈加激烈的電池市場里,展開下一步博弈的重要籌碼。